丁香园:临床上的很多复杂疾病需要多个科室的协作配合。您认为在院内,检验科应该如何与临床做好协作?

应斌武:检验科在临床医学诊疗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型科室,临床诊疗工作本身是一体化的,那么检验科首先绝对不能孤立于临床外,不能说所有结果仅以样本为中心,而是应与临床科室紧密协作,共同得出完善且高标准的检验报告。以我们华西为例,我们的很多重要检验报告都是与临床医生共同协作完成的,有效地结合了临床的重要信息。所以我认为检验科工作人员首先要走出实验室,多与临床沟通。

另一方面,不仅常规报告需要建立沟通,很多检验科的新项目也需要得到临床的认可。这些新项目需要契合临床的需求,也需要临床医生的建议。同时,临床医生也迫切需要这些最新研究信息,因为对很多临床医生来说检验并不是他们的专业,他们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关注一些重要值的异常变化,而对于其他可能对疾病也可以提供重要信息的一些新指标他们可能不大了解,而这些就是检验科能够提供的信息,这些往往有可能会对临床医生的诊疗有重要的帮助,能够加深临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病人的管理也更科学精准。
丁香园:有哪些需求是当前临检急需满足的?目前院方是否有在鼓励一些特定的检验技术或产品入院?

应斌武: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的IVD行业发展水平来看,行业技术的推动都非常快,加上医生的意识和检验人员的水平也提升很快,因此目前大部分的临检需求都可以基于当下的技术得到基本的满足。而像高通量测序、质谱这一类新技术,因为有了临床需求,它们目前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另一方面,临床新项目新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多重要的前提,比如注册申报,收费标准等等,这些也是技术持有方需要快速推进的。临检端永远欢迎新的、优化的、成熟的技术,来为广大患者群体提供服务。
丁香园:除了院内科室间的协作,体外诊断企业与临检的关联紧密性亦影响着体外诊断的行业进步,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与院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满足日益发展的诊疗需求?

应斌武:企业与院方的联系,可以围绕产品的发展来展开。由于体外诊断产品最终是要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因此一款成功的体外诊断产品一定是在需求上与临床端完全咬合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在产品在最初就应该与临检端做到紧密沟通。

目前很多有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一种新产品在中期甚至中后期才开始沟通临检端,这个时候再获取临检端的需求,留给产品调整和打磨的空间其实很小了。另一种是前期的市场调研本身不够到位,这些调研本身可能没有真的落到临检端,或者并不是出自医生的视角所得出的结论,而是来源于资本的环境、技术演化的环境等等,这样的调研结果同样不够务实,会导致新产品的临床应用受限。
丁香园:体外诊断企业的产品打磨离不开临床验证。目前医院是基于怎样的流程和前提,协助企业进行体外诊断产品临床验证的?其中又有哪些是有待改进的?

应斌武:对于企业来说,肯定希望在临床试验中能够保证样本量,保证样本质量,保证数据质量,以及保证样本的来源性。这些要素,有代表性的大医院都是可以做到的,且通常都会有一套成熟、科学且持续运作的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制度。比如申报,伦理过审,协议签署,临床试验等等。虽然各大医院之间在流程上可能会存在一些步骤和时间上的差异,但整体差别不大。这对于大医院来说是很熟悉的体系,目前都能够支撑企业产品入院做临床验证的基本诉求。
关于应斌武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后,工商管理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专委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专委会临床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检验医师分会常委委员,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检验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检验医学教育学院四川分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检验医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委会副主委,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十二批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二届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一届临床检验专委会候任主委,四川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担任 SCI 杂志《BIOCELL》、《Frontiers in Medicine》副主编,《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华西医学》、《国际检验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化学(中文版)》等杂志编委,第三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获得者,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大学第六届 “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科研团队获得者,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基金获得者,四川大学五粮春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