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一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医疗器械的临床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热点也随之改变,国家、社会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也进一步提升……以上诸多因素,共同构建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新格局。

近日,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新格局等话题,丁香园思享+栏目与 GE 医疗精准医学院副院长赵周社博士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现整理成文,以飨大家。
丁香园:自 2019 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已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整体来看,国内医疗器械的临床需求和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热点有哪些变化?

赵周社: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持续提高人均寿命的大背景下,在大力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的利好政策下,医疗器械行业将在整个「十四五」规划期间迎来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对于在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制造等方面具备实力和优势的企业,这些政策将发挥极大地促进和激励作用。

从临床需求来看,受疫情影响,不仅防疫相关的产品剧增,同时医疗器械的自动化、智能化, 向精准医疗推进的需求也是明显增加。这些市场需求趋势反馈到企业的研发环节,带来的是研发热点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点,基层是整个国家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护网,扎根基层的网格化的矩阵式管理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为了使这道防护网更加坚固,国家正投入更多人力、财力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的质量。相应地,医疗器械行业的厂商需要设计、研发更多符合中国基层医院需求的产品、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产品。

第二点,县(市)级区域各类医疗中心的打造,比如脑卒中救治中心、胸痛中心等等。特别是在数字医疗技术的推动下,这些医疗中心的完善能够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从而极大地提升该区域的医疗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医疗器械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断加大普及、持续优化这一运转体系,其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点,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彰显了国家对「治未病」的重视,让诊疗更加高效精确,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最大获益。这种巨大变化促进了人工智能(AI)技术、医疗影像与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与预后评估的有效整合,医疗器械在疾病预防、诊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在有力地推动着精准医学的持续发展。
丁香园:上述临床需求的改变、研发热点的变化,以及政策上的调整,共同塑造了中国怎样的医疗器械产业新格局?

赵周社:总体来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新格局有三个方面:其一,产业链更完善,行业呈良性发展;其二,数字化渗入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让硬件的每一个部分都变得更加智能化;其三,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立。

自 2019 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国家政府对创新医疗器械的巨大支持下,企业的创新热情了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产业链变得更加完善,行业得到了良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医疗设备走进了医院、惠及了百姓。

另外,数字医疗成为了新基建里面势不可挡的新进程,传统硬件正转化为数字化与设备融为一体的数字赋能产品。以爱迪生数字医疗智能平台为例,其通过智能设备、智能运营、智能临床实现了从多维度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和不均的问题,利用前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再者,政府、行业协会与业内企业的联手,以及跨区域各企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建设,最终提升了国内各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比如由政府、机构、企业联合在医疗器械 AI 领域推进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肿瘤防治规范,贯穿了肿瘤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各环节,有力推进了中国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
丁香园:综合考量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可能的重点发展方向,有哪些新技术是能够真正实现「颠覆」以往医疗服务行业形态的?

赵周社:首先一个是「5G」、「6G」、「云」技术,这些基础技术能够帮助实现医疗服务的区域中心化,从而大幅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同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比如,当某基层医院医生遇到难以决策的医疗难题,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的方式,借助相应医疗中心同盟的上级医疗单位的优势医疗资源(专家),快速在线解决问题或实现绿色转诊。

此外,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技术得以发展、成熟,从而助力精准诊疗的进一步发展。以早期肺癌的筛查为例,对于发现的肺结节,「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判断该结节是否符合癌症的特征,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其比传统依赖医生经验的方式更高效、更准确。

随着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视,医疗器械全产业链逐渐得以完善,加之 5G 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相信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一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顺畅。
丁香园:在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这一炙手可热的发展方向,GE 医疗针对临床痛点问题推出了哪些重磅产品?请列举 1-2 个例子来介绍其临床应用现状?

赵周社:从设备端和后处理端两个方向举例:

GE 医疗推出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 CT——Revolution APEX CT。颠覆性的使用深度学习图像在成像前重建算法,学习了上万个原始图像后,CT 图像从滤波反投影、迭代图像重建到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技术,可以讲深度学习技术是 CT 图像技术中的一场革命,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同时提高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特别是对于降低 CT 扫描剂量极为重要。

在后处理软件端,GE 医疗精准研究院已经创新了 20 多款 AI 科研分析平台,比如近期在 CMEF 上发布的智能超声图像定量化解决方案,可进行动态造影,对微小病变进行量化分析。业界 AI 识别大多只停留在静态图像的解析上,面对超声这种一系列连续的视频信号,需要大量数据积累、准确标注以及新型算法建模。

以一次常规的肝脏超声造影检查为例,一个病人通常 10-15 分钟,以帧频 20 来计算,那么一个病例需要处理的二维造影图像为 12000 张至 18000 张。PHI 团队科学家们与丰富经验的专家一起进行标注,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同时,这个系统还会先对「视频」类的动态图像进行呼吸运动矫正,进一步保证标记的准确度。
关于 GE 医疗:

GE 医疗是 GE 集团旗下的医疗健康业务部门,年营收达 170 亿美元(NYSE: GE)。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创新者,GE 医疗依托 Edison 数字医疗智能平台,通过提供智能设备、数据分析、应用和服务,赋能临床医生做出更快速与准确的诊疗决策。GE 医疗拥有 1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全球拥有约 4.7 万名员工,享誉业界。公司致力于打造精准医疗和数字化医疗生态圈,帮助全球患者、医疗服务提供商和科研人员提高效率、改善结果。

GE 医疗从 1979 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于 1986 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办事处。1991 年,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成为 GE 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随后成立华伦公司 –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己的伦琴,与海鹰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无锡工厂。目前,GE 医疗在中国建立了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在内的多个经营实体,拥有员工 6,600 名,包括一支由 1,000 多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为中国和全世界开发领先的医疗产品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