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冯跃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 2019 年全国癌症报告数据显示,直肠癌占 49.8%,结肠癌 50.2%,其中近端结肠癌在逐年上升。本病例讲述的患者,自身感觉无任何症状,便潜血和肿瘤标记物均正常,而粪便 DNA 阳性,肠镜检查在横结肠发现 20-25mm 长的息肉,在乙状结肠发现 10-15mm 长息肉。粪便 DNA 检测作为全肠道检测技术,结合肠镜可以有效提高腺瘤检出率。
吸烟饮酒 30 年 肿瘤标记物均正常 黏膜内癌
韦先生,59 岁,身高 178cm,体重 85kg,吸烟 30 余年,饮酒 30 余年。主诉:查粪便肠癌基因检测阳性 1 月余。现病史:否认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性状改变、便血等不适,体检血常规、便潜血、肿瘤标记物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病史:高血压,控制可。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长安心®检测:阳性(Ct 值 37.48)
肠镜检查结果:距肛缘约 55cm 远端横结肠见一枚 Ip+dep 型病变,蒂长约 20 - 25mm,头端直径约 10 - 12mm,肛侧见一处凹陷,NBI 观察头端基本为 NICE2 型,但凹陷处结构欠规整、欠清晰,考虑 NICE3 型可能,蒂部未见明显异常。距肛缘约 20cm 乙状结肠见一枚 Ip 型病变,蒂较宽,长约 10 - 15mm,头端直径约 15mm,明显充血发红,NBI 观察为 NICE2 型,蒂部未见明显异常,基底舌苔征(+)。
病理结果:
1. 横结肠:有蒂(Ip 型)绒毛管状
腺瘤,大小约 17mm×10mm×3mm,局灶黏膜内癌,黏膜肌层可见微小灶状浸润,未侵及黏膜下层,未见神经侵犯及淋巴管、脉管内瘤栓,蒂部切缘未见病变。Desmin 示平滑肌、CD34 示血管、p53(-)、CK(+)。
2. 乙状结肠:有蒂(Ip 型)绒毛管状腺瘤,大小约 12*12*5mm,局灶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固有层,未侵及黏膜肌层,未见神经侵犯及淋巴管、脉管内瘤栓,蒂部切缘未见病变。Desmin 示平滑肌、CD34 示血管、p53 野生型、CEA 部分(+)、Ki67index 约 60%。
本病例患者无报警症状及阳性体征,甚至无任何相关主诉及化验异常,因体检查人肠癌 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完善胃肠镜筛查,结肠镜提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分别见一枚较大腺瘤性息肉。
一般而言,右半结肠癌位置深、操作难;扁平病变多,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之表现相似的疾病较多,临床上不易及时发现,常有漏诊和误诊[1][2]。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方法,但结肠镜检查仍有一定漏诊率,主要发生在近端(右半)结肠,以锯齿状息肉和平坦腺瘤为主。对于有经验的内镜医生而言,除了良好的肠道准备,规范的结肠镜操作,通过仔细观察息肉的形态,针对病理进行预判再决定下一步的方案之外,还可以运用其他检测方案,以作为肠镜之补充。权威杂志 Gastroenterology 封面报道,粪便 DNA 检测技术具有无创、方便、检出率高、可以检测左右两侧结肠肿瘤的特性[3]。
* 本病例仅用于学术交流。
[3]Zhao S , Wang S , Pan P , et al. Magnitude, Risk Factor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enoma Miss Rate of Tandem Colonosco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Gastroenterolog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