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星医学

倪红斌教授:复发脑胶质瘤治疗的最新进展

脑胶质瘤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三。2019 年 3 月 16 日,在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领星生物分子诊疗专场上,领星邀请神外资讯采访到南京鼓楼医院倪红斌教授,请他介绍了脑胶质瘤治疗过程中以及病理诊断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他正在进行的一些尝试。


专家介绍 

image1.png

倪红斌副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兼神经肿瘤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肿瘤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编委。

主要负责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疾病的治疗。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3 篇。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京市卫生局、南京市科技局课题多项。获江苏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南京市科技局奖项若干。


神外资讯: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目前针对这类肿瘤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倪红斌教授:

脑胶质瘤在脑肿瘤中发病率极高,致残率、致死率也都非常高。一旦明确诊断为脑胶质瘤,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以快速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数量、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并为后续的其他治疗创造时机。同时要获得病理诊断和分子病理诊断,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因脑胶质瘤的生长特性,理论上外科手术不可能达到全切,神经外科要做到的是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肿瘤,特别是功能区肿瘤。


神外资讯:

您提到在脑胶质瘤手术中一定要注意功能保护,那么您在临床中是如何做到这点?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倪红斌教授:

手术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以往传统全麻无神经功能定位监护下的手术模式,不仅难以达到理想切除,而且容易造成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术中难以把握和分辨肿瘤与脑功能结构的关系,导致大脑主要功能区损害。如何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功能区脑胶质瘤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神经影像学、麻醉学、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发展,现在这种术中保护功能区的方法越来越多,像术前神经影像学定位、术中唤醒麻醉、神经功能导航、神经电生理(直接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脑电图)等技术都已经纳入临床常规使用。另外,为了更好的全切肿瘤,术中还会采取黄荧光灌注成像,通过被脑胶质瘤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肿瘤组织,利用激发光照射,呈现黄绿荧光,从而显示肿瘤边界。需要注意的是黄荧光技术比较适合高级别脑胶质瘤,对于低级别脑胶质瘤而言,其血脑屏障相对完整,术中染料聚集量欠佳,随之产生的荧光显影效果就不理想。


神外资讯:

根据您的临床经验,对于复发脑胶质瘤你们会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你们团队有没有做一些新的尝试?

倪红斌教授:

脑胶质瘤首选手术治疗后,根据形态学和分子学病理结果给患者制定出个体化放疗和化疗方案。进行上述治疗后,如果患者发生复发,目前采取两种治疗方式:考虑再次手术治疗,或者尝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介入化疗。目前,介入化疗适用于肿瘤复发范围比较广、位置比较深或者是不能耐受再次手术的患者。对这类患者通过基因超选血管,将化疗药物注射到肿瘤血管,现在常用的药物有贝伐单抗和顺铂。顺铂是常规化疗药物,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血管生成(EGFR)的药物,它主要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生长。

介入化疗是去年才开始尝试应用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病例大概有 50~60 例患者。通过对这些患者的随访,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说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定期复查显示肿瘤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说,对于那些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复发范围比较广、位置比较深在的患者,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先通过介入化疗的办法减少肿瘤细胞血管生成,降低血供,这样会不会更有利于肿瘤全切。这样的技术我们正在尝试,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介入化疗能将肿瘤范围缩小,使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从而达到肿瘤全切。


神外资讯:

近年来,脑胶质瘤治疗越来越提倡精准治疗,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您认为未来脑胶质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倪红斌教授:

精准治疗首先要有精准诊断,怎样才能达到精准诊断呢?这就需要多学科综合协作,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 MDT 模式。以前脑胶质瘤诊断是病理科根据形态学上进行分型,在 MDT 诊疗模式中病理诊断需要和分子诊断相结合,结合了基因诊断才能给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和影像学资料,不同科室的专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综合性的诊断结论,这样才能制定出更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毫无疑问,脑胶质瘤治疗未来会越来越精准,需要更多学科参与,进行多学科融合的治疗,这是未来医疗领域的大趋势。


关于领星

e847a9faa03aca38c84b705941782bc.png


图片来源:领星

Improve Health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