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星医学

世界癌症日专访: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2019 年 2 月 4 日,是第 20 个世界癌症日

癌症,我们曾经闭口不谈,把它视为洪水猛兽;

而今, 我们选择直面它、正视它,有的是因为患病的家人饱受癌症折磨,有的是因为自己在与病魔斗争,还有的是主动出击了解这个「众病之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你已经足够勇敢;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要把镜头转向站在抗击肿瘤最前线的战士——肿瘤医生。

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拥有 35 年从医经验、上海市东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门琼医生。在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她见证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的出现,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长期带癌生存,在癌症的阴影下也能渐渐学会平衡治疗和生活。


专家介绍


门琼

上海市东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曾任):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常备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淋巴瘤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癌痛控制专家组成员。


抗癌不只是活下去

Q:门主任您好,看到您的履历,非常感叹您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丰富的经验,在您从事肿瘤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让您感触特别深的事情吗?

A: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早期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每一种都有副作用;而且肿瘤本身是一种消耗性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承受着病痛和治疗副作用的双重消耗,这对患者本身造成了极大的损耗。

所以我在治疗过程中,本能地觉得,一定要保护好病人。

「姑息疗法」的概念形成其实很早,但是如何应用以及应用的时期和目的很长时间内是迷茫的。部分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觉得这是晚期患者无奈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觉得对治疗帮助不大。

其实,姑息治疗的概念很广,包括肿瘤并发症、肿瘤病人的营养补充、化疗放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的副作用应对、器官脏器的保护、胃功能削弱的支撑、以及对肿瘤病人的心理问题疏导等等。

事实上,针对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应当贯穿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但是,我的这个观点在十多年前被认可度并不高,甚至是被否定的。

患者觉得姑息疗法是,浪费财力,无法治疗而委婉拒绝的托词;同行中部分不认可姑息疗法对病人的益处;也有人担心,姑息疗法参与其中在疗效评估中,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受到干扰。

质疑声比较多,当时是有压力的。


Q:您刚刚提到的姑息疗法,在十多年前确实是不被大众所理解接受,那么现在情况有所改变吗?

A:姑息疗法在一段时间内进展的比较慢。

大约在 2010 年国际上肿瘤诊疗十大新进展中,姑息治疗是其中之一。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我是非常兴奋和激动的。

因为它明确说明: 姑息治疗应当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紧接着国际、国内各类有关姑息治疗的学术组织逐渐形成,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得到了学术界和医疗界应有的重视。

这是肿瘤治疗理念非常大的进步,事实上是肿瘤治疗理念的拓展。将治疗与人文有机结合,疗效与保证生活质量并重。


新理念新希望

Q:我们都知道肿瘤治疗在近 20 年有了巨大的突破,不断出现新理念、新方法,那么「精准医疗」作为其中比较前沿的治疗概念,您对「精准医疗」有什么看法?

A:精准医疗发展起来也就近几年,15 年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一步步更深刻的认识上的,也是建立在更大范围的基因检测技术全面普及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其实大家对基因检测一开始并不了解。

以易瑞沙(Iressa)为例,刚开始靶向治疗的时候,从当时的流行病学和疾病特点,认为是女性不吸烟的腺癌应用较好;后来发现有的时候鳞癌患者的效果也不错。

随着分子生物学逐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和我们对疾病的进一步的认识,原来腺癌效果好是因为携带的 EGFR 突变比较多;而鳞癌也有 10-15% 的患者可能带有这种突变,所以这样的病人也可能有效。

但是为什么易瑞沙不是对所有的腺癌病人都有效呢?

是因为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病人并不携带这种突变,所以易瑞沙对这部分病人效果不好。这就说明药物针对的疾病谱和肿瘤的分子分型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精准医疗」的发展早期,现在将临床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后,已经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在我本人的从医生涯中,对精准医疗有很深的感触。

因为我曾经开展过一项卫生部开的课题,主要是做药物治疗疗效与基因匹配间的关系。

在我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一部分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是和临床效果吻合的。当时这一点尚未得到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在过程中得到了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比如说我们按经典方案或者指南推荐方案进行治疗,基因检测得到的结果如果显示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好,那么该患者的疗效也相应比较好;也有的结果显示患者对药物敏感性较差,那么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治疗后可能不仅无效,有时候还会产生较大的毒副反应。

我们医生在给患者决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看药物的有效性,还要看药物的毒副反应。

那么随着分子生物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临床精准诊断与治疗方面是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体现。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目前公认的最可靠的组织取材就是肿瘤组织标本。

但是几年前,让我受到很大影响的有一个案例是:晚期病人中,我们都知道取材很不方便,一方面是病人家属心理上的抗拒,另一方面是转移和复发的病人由于癌细胞多部位地转移,让取材部位难以选择。我们综合考虑,觉得采血液进行检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当时也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当然血液肯定没有病理标本准确,但是组织病理标本对于晚期患者来说局限性也很大,取材结果只代表了一个点位,而血液如果能体现,将是一个能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综合表现。

在我们提出血液取样想法的几年后,阿斯利康公司首先公布血样本中 EGFR 基因状态可以做为临床使用易瑞沙(Iressa)价值参考。目前血液中 CTC、ctDNA 等检测方法都已经应用于临床实验与工作中。

对这种取样方法,由于我是较早采用,所以我还在华东六省一市学术交流时,作为代表发言分享了学术成果。

「精准医疗」的概念确实还比较新,从过去不知道靶向针对哪个基因,到检测结果显示对作用和副作用的预测,到取材方式的变化,以及现在发现靶点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继续寻找新的突变点,「精准医疗」确实还在高速发展中。

对于我们医生而言,分子层面的精准医疗不能单独孤立地看待,需要与传统治疗结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更有益的结果。


新年伊始新的战斗

Q:新年快到了,您有什么话想要对肿瘤患者或者家属说的吗?

A:作为医生,我们努力让病人不要轻易言弃,努力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减少痛苦,努力让肿瘤病人活的更好!更长!

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要有信念感,对医生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我们共同与肿瘤战斗,永不言弃!

(以上为全部采访内容,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关于领星

e847a9faa03aca38c84b705941782bc.png

图片来源:领星


Improve Health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