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科学家(国际)大会在中国长沙举行。这场汇聚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国际顶尖学者的学术盛会,以「生命科技新纪元:重塑人类健康未来」为主题,聚焦生命科技的未来。在本次大会的【生命科技前沿技术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喻风雷教授带来的《自体外周血免疫刺激原——免疫重塑激动剂》研究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近日,丁香园邀请到喻风雷教授,就以上研究报告及临床思考观察,进行了观点分享。

源于临床诊疗困境的思考

尽管以免疫重塑为话题,但喻风雷教授的学术背景始于心脏外科。喻教授在与丁香园的分享中坦言:「我从事了 13 年的心脏外科工作,之后因医院学科建设需要转向胸外科,主攻肺癌的外科治疗,特别是肿瘤侵犯大血管的高难度手术。」这段丰富的外科经历,为他日后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喻风雷教授逐渐认识到外科技术的局限性。「我深切体会到,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技术的精湛程度,更重要的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特别是在当时,晚期肺癌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单纯依靠外科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认识促使他开始寻求治疗模式的突破。

转机出现在 2015 年,当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喻风雷教授团队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随后加紧开展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临床实践,获得了不错的临床反馈。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让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了喻风雷教授对疾病治疗的认知。「这一经历让我对免疫治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


喻风雷教授(左)与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Thomas C Südhof 合影

从溶瘤病毒探索到自体血疗法的确立

对免疫治疗产生浓厚兴趣后,喻风雷教授开始了系统的探索之路。2017 年,他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重点研究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当时我们设想,利用溶瘤病毒与肿瘤组织共培养,形成溶瘤病毒-肿瘤细胞复合物,这样既能通过病毒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能通过病毒作为『危险信号』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然而,这项努力因多方原因未能继续推进,却激发了喻教授对于免疫的极大兴趣:「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找到新的方向。」喻风雷教授如是说。

就在溶瘤病毒研究遇阻的同时,临床上的一个意外发现为团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2017 年下半年,团队在肺癌手术患者的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在最初的几例探索性治疗中,意外地发现一位合并银屑病(牛皮癣)的患者,其皮肤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银屑病的改善是肉眼可见、客观明确的。」喻风雷教授强调,「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和继续推进的动力。因为在肿瘤治疗中,很难区分到底是手术效果还是辅助治疗的效果,而银屑病的改善直观得益于这种治疗方法。」

这一发现促使研究团队将方向转向基于自体血液的免疫治疗技术开发。团队首先在银屑病患者中开展了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在接受治疗的 25 位患者中,84%(21/25)的患者治疗有效;有 33.33%(7/21)的受试者治愈或基本治愈且无复发;另有 66.67%(14/21)的受试者表皮状态有明显改观,皮损面积缩小。」[1] 这些研究成果先后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并获得了湖南省医学会相关专家的认可,最终成功获批为湖南省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喻风雷教授(左)与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Gregg L. Semenza 合影

免疫重塑的理论构建与技术精炼

基于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数据,喻风雷教授团队提出了「炎毒血症」的理论概念。「炎毒血症是指机体处于一种持续的低度炎症状态,通常不伴有发热,但会持续消耗免疫细胞,弱化血管内皮功能,导致机体代谢功能障碍,最终引发脏器功能下降和一系列疾病。」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理解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针对这一核心病理状态,团队开发了「自体外周血免疫刺激原治疗术」。喻风雷教授详细解释了该技术的原理:「我们采集患者 10 ml 外周静脉血,其中包含了全身血液循环中的异常物质。通过特殊的温度处理方法,对血液进行精炼,使其中存在的异常抗原物质充分暴露,形成免疫原性更强的超抗原和普通抗原混合物,我们称之为『外周血免疫刺激原』。」

其次,在技术给药途径的选择上,「我们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因为皮内富含朗格汉斯细胞等,能够高效地摄取和处理抗原,之后激活初始 T 细胞和 B 细胞,产生强大的细胞免疫应答。」喻风雷教授强调,「这与将药物直接注射入血管或肌肉不同。」

「我们并没有创造全新的免疫通路,而是发现并优化了人体固有的免疫调节机制。」喻风雷教授表示,「我们只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这一过程更加高效和可控。」

该技术目前已获得湖南省及国家医保局的正式物价编码,成为一项被官方认可的可收费医疗服务项目,这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临床应用的拓展与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体外周血免疫刺激原治疗术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银屑病逐步扩展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在一项涉及 135 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搭配了合理的饮食结构调整和适当运动之后,55 例患者(40.7%)在治疗一年后能够完全停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依赖,70 例患者(51.8%)的药物用量减少 1/3~1/2,10 例患者(7.5%)因饮食控制不佳等因素导致效果不明显。[1]

谈及治疗理念,喻风雷教授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患者终身服药来控制症状,而是希望通过免疫重塑,帮助机体恢复自身的稳态调节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特别强调要结合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只有将免疫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疗效。」

关于在 2025 全球科学家大会上的收获,喻风雷教授表示:「这次大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医学发展必然是整合性的。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知识火花。」


圆桌论坛合影
从一名依赖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到探索免疫系统的研究者,喻风雷教授的转型路径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从对抗疾病到重视机体自愈能力,从专科精细化治疗到整体系统性调节。在他看来,这种转变始终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如何更根本地理解生命、更有效地维护健康,这正是医学科研工作者不变的追求。

随着免疫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自体外周血免疫刺激原治疗术为代表的免疫调节技术,有望为更多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这也预示着医学正迈向一个更加注重个体化、系统化的新时代。

数据来源:

[1] 喻风雷《自体外周血免疫刺激原——免疫重塑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