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丁香园记者交流的过程中,步宏多次提到智能化和云端化是病理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他指出,智能化是基于人工智能介入病理更进一步的发展成果,代表着人工智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云端化意味着病理工作的模式由个体的劳动向集群和协同工作方式的转变。智能化和云端化的病理可以解决病理从业人员不足、病理专科化不足、病理运行框架优化三方面的临床问题。
在步宏看来,智能化和云端化病理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技术变革、远程病理阶段;第二阶段为应用普及、全数字病理科阶段,即病理科全面数字化及数字病理应用普及;第三阶段为真正的智能病理阶段。目前,很多医院尚处于第一阶段。经过各方的努力及推动,第三阶段有超前于第二阶段发展的趋势。
步宏强调,虽然很多人工智能的初级产品已经问世,但病理 AI 的应用需要合理的工作场景,即病理科需要数字化的基础。这有赖于病理切片的全数字化,并融入日常工作的使用,推进数字切片首诊,形成区域性病理云平台。
提及病理数字切片的技术来源,也许是令人惊讶的 1990 年代的地球成像数据科学。这要追溯到 1997 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乔尔·萨尔茨(Joel Saltz)博士开发的卫星数据处理工具。在此基础上,马里兰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联合发起了虚拟显微镜项目,促成了第一个模拟高倍光学显微镜功能的软件诞生,为后期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科技原始创新,初期可能很费钱,很麻烦,但却能把病理学带进一个崭新的领域。
将病理数字切片的梦想照进现实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将玻璃切片转换成全景电子图像文件的移动扫描仪技术。这项技术由美国 Bacus 实验室最早完成,他们利用图块扫描方法对玻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将玻片分为许多较小的矩形,分别成像后再拼合在一起。2017 年 4 月,美国 FDA 第一次批准全景玻片图像系统应用于病理诊断,这是数字病理划时代的一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
步宏所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较早开启了数字病理切片技术的引进。滨松则是与其有着长期合作历史的系统提供者之一。对于滨松的数字病理切片扫描技术,步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滨松的数字切片扫描仪性能优越,质量稳定,性价比能够满足中国医院的需求。而作为较早推广这项技术的企业,步宏提到,厂家也需要「顶天立地谋发展」,一方面希望滨松能够继续保持技术优势,做到「顶天」;一方面,中国病理行业的发展要落地,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还需要诸多「立地」的措施来推进。目前滨松已经进行了技术转移,实现了全新国产化仪器的推出。步宏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是作为滨松这样的企业有能力、有义务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