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亦 mNGS 成亦 mNGS
投票成功

2021-05-19

574

0

分享

01 病例介绍

主诉:

患者陈 XX, 女,71 岁,因「头痛伴意识障碍 1 月余」入院。

现病史:

入院前 1 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意识障碍,无畏冷、寒战,无咳嗽、咳痰,无咯血、胸痛、气促,无恶心、呕吐等,就诊省级三甲综合医院,查「胸部 CT 示:1. 双肺多发弥漫性小结节,MT 可能。颅脑 MR 示: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转移瘤可能。脑电图:脑电图不正常,快波活动和纺锤波较多见。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生化:葡萄糖 1.31 mmol/L,氯化物 122.2 mmol/L,总蛋白 1729 mg/L,ADA 44.8U/L」,脑脊液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未检出,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谱 (6 项):阴性,脑脊液 mNGS 检查回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故考虑「结核性脑膜炎」,予治疗上先后予头孢曲松、利奈唑胺抗感染,阿昔洛韦抗病毒,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等治疗后,神志清醒,并建议转诊肺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遂转诊我院,入院后查生化常规:* 总胆红素 (TBIL) 124.17umol/L,* 直接胆红素 (DBIL)96.12umol/L,* 间接胆红素 (IBIL) 28.05umol/L,考虑肝功能损害严重,再次转诊孟超肝胆医院,考虑诊断为「1. 结核性脑膜炎 2. 继发性肺结核 3. 药物性肝损 4. 慢性乙型肝炎 5. 手脓肿(左手背)」,并于保肝等治疗后,肝功能改善,考虑存在结核性脑膜炎,再次转诊我院,门诊拟「结核性脑膜炎?」收住院。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

既往史:

「胃癌切除术后」病史 7 年余,否认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否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病史,否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史、否认精神病史、地方病史、职业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中毒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初步诊断:

1、颅内病变(结核性脑膜炎?  脑转移瘤?)

2、肺部阴影 继发性肺结核?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4、手脓肿(左手背)

5、胃癌切除术后

 

02 常规检测结果、常规病原学检测结果

血常规:

白细胞 2.70×10^9/L,淋巴细胞比率 16.7%,* 红细胞 2.70×10^12/L,* 血红蛋白 83 g/L; 

尿常规:

潜血 1+,* 蛋白 2+,红细胞 165.60 个/ul,红细胞 (FORHPF) 29.81 个/HP;

粪常规正常;

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 203.73ng/mL;

PRO-BNP 测定:

N 端-B 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146.00pg/ml;

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 0.129ng/mL;

免疫球蛋白 IgE 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E(IgE) 298.4IU/ML

体液免疫:

补体 C3 0.64 g/L,补体 C4 0.127 g/L;

凝血筛查:

凝血酶原时间 PT 13.80 秒,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1.24,凝血酶时间 TT 18.50 秒,* 纤维蛋白原 FIB 1.67 g/L;

血浆 D-二聚体:

D-二聚体 0.47m/L;

心肌酶学 (定量):

* 肌红蛋白 (MYO) 21.00ng/ml;

生化常规:

直接胆红素 (DBIL) 11.75u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53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81U/L,*γ 谷氨酰转肽酶 (GGT) 94U/L,* 总蛋白 (TP) 50.1 g/L,* 白蛋白 (ALB) 30.2 g/L,球蛋白 (GLB) 19.9 g/L,* 尿酸 (UA) 161umol/L,* 肌酐 (CREA) 42.1umol/L;

C-反应蛋白测定:

常规 C-反应蛋白 4.30 mg/L,超敏 C-反应蛋白 >4.00 mg/L;

肿瘤筛查:

* 甲胎蛋白 (AFP) 315.10ng/mL,* 癌胚抗原 (CEA) 6.42ng/mL,* 癌抗原 CA199 74.36KU/L,*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2.73ng/ml;

结核抗体:

结核抗体 弱阳性 (±);

脑脊液常规:

颜色 无色,潘氏试验 1+,蛋白 977.50 mg/L,白细胞计数 19.0×10^6/L;

结核感染 T 细胞检测:

T-SPOT.TB 阳性

 

03 mNGS 检测

入院前在外院脑脊液常规实验室检测均未能发现病原体。脑脊液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未检出。

在入我院前外院脑脊液送检 mNGS 曾提示

但是入我院后脑脊液予以行结核相关检查均为阴性

结核 DNA 检查(脑脊液):结核杆菌 TB-DNA 阴性;

结核 RNA 检查(脑脊液):结核杆菌 TB-RNA 阴性;

Xpert MTB/RIF(脑脊液): 阴性;

结核杆菌涂片检查(脑脊液): 阴性;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位点检测(脑脊液):利福平 (rpoB) 未检测到分枝杆菌;

   
图 1:第 1 次入院时颅脑 MRI:颅内多发病灶,考虑转移瘤可能,部分伴灶周水肿。

 

 
图 2:入院时胸部 CT:双肺弥漫性病灶,考虑结核可能,不排除合并隐球菌,部分结节,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

在入我院 7 天后脑脊液送检 mNGS 提示

 

04 鉴别诊断

入院修正诊断:

1. 颅内病变(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转移瘤?)

2.肺部阴影(继发性肺结核? 隐球菌性肺炎?肺转移瘤?)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4.手脓肿(左手背)

5.胃癌切除术后

6.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7. 白细胞减少症

鉴别诊断:

1. 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高热、呕吐、抽搐、昏迷,白细胞总数增高。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但氯化物降低不如结脑,糖降低更显著,蛋白升高相似。

2.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多有前驱上呼吸道症状,伴发热,头痛,头晕,意识不清,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增加。

 

05 治疗经过及预后

根据神经系统结核感染诊治共识,考虑患者曾因口服抗痨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故入院后我们使用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抗结核,鲨肝醇升白以及护肝等治疗。入院第七天我们通过 mNGS 检测出患者的脑脊液中存在新生隐球菌,入院第九天脑脊液致病菌培养+药敏提示新生隐球菌 3+;以及真菌培养及鉴定(样本:脑脊液):新生隐球菌 >100CFU;故新生隐球菌可确认为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予氟康唑/氟胞嘧啶抗隐球菌治疗,但是由于肺部病变无法排除结核菌感染,因此我们并没有停止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的使用。在治疗第 13 天,我们复查了颅脑 MRI,结果示脑实质内多发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图 3)。但是肺部的影像较前变化不大(图 4)。经过 1 个月余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偶感轻微头痛,无诉其他特殊不适,一般状况尚可,复查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 ±,葡萄糖 2.55 mmol/L,蛋白 687.50 mg/L,氯化物 124.00 mmol/L;提示脑脊液较前明显好转,予以出院,出院后继续氟康唑,氟胞嘧啶,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治疗。

   
图 3:经抗真菌治疗后颅脑 MRI:脑实质内多发病灶较前明显吸收,部分脑膜增厚并线样、结节样强化,考虑颅内感染性病变,结核?

 

 
图 4:第二次入院时经抗痨治疗后胸部 CT:双肺弥漫性病灶,病灶较前相仿,结核可能,不排除合并隐球菌,部分结节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

 

06 案例总结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为腐物寄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鸟禽类和鸽粪中,经人体吸入后可定植于呼吸道内。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皮肤和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疾病, 早期、精准诊断有助于及早抗真菌治疗, 降低其致死率、致残率。虽然研究表明,mNGS 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弱于墨汁染色、真菌培养及荚膜抗原检测, 但是其在菌种鉴定方面具有优势。本例脑脊液通过 mNGS 一种新型的病原体基因组学诊断技术,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相比,帮助临床医师通过快速、特异、高通量的病原检测方法对疾病的有效诊断和及时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但是前后两次 mNGS 检测结果不同,第一次提示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通过抗痨治疗,临床以发热的症状反复,也提醒我们临床医生注意检查结果需要密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不要唯检验结果论,避免产生严重的病情。

本例患者主要采用氟康唑,氟胞嘧啶,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等治疗,治疗近两周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颅脑 MRI 提示较前明显好转,但是患者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出院后故继续上述治疗。遗憾的是胸部 CT 复查没有吸收,而患者其他实验室指标都在好转,在肺部阴影上继发性肺结核,隐球菌性肺炎,肺转移瘤无法具体诊断,住院期间我们与患者及家属就肺部诊断沟通,想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积极措施,送肺泡灌洗液 mNGS 等检测,以进一步诊断,但是未能成功,不过我们会对该患者进行后续随访。